“汛期來了,所以這兩天的工作量比較大。”6月2日,在畢節市七星關區倒天河,護河工人正加大對河面樹枝、樹葉等漂浮物的打撈力度,減少河水沖來的固態垃圾對下游河段造成污染。
近年來,貴州緊緊圍繞“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治水思路,水生態文明持續向好。
守山護水,貴州將河長制作為“一把手”工程,全力推進河長制各項工作,省委、省政府還把全面推行河長制作為助推國家級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和大生態戰略行動的需要,并寫入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汩汩碧水,浸潤著貴州的每一寸土地。
源頭有為 活水自來
早在2009年,貴州省內的8大流域就開始推行河長制,并于2017年全面鋪開。自2017年起,貴州將“保護母親河·河長大巡河”作為6月18日“貴州生態日”常態機制,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
至今,貴州在全國率先建立起從省到村的五級河長制,首創從省到鄉四級“雙總河長”,獨創省級領導人人當河長,全省4697條河流設河長22755名。
巡河船只通過清澈無暇、如詩如畫的烏江水系黔西縣鐵石鄉河段。熊軍萬 攝
橫向到邊,貴州實現了河道、湖泊、水庫等各類流域河長制全覆蓋,同時構建起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縱向體系。“叫得出名的河都有河長”,貴州縱橫交錯、立體全面的河長制,確保了省、市、縣、鄉管理的河道及農村眾多小河道,每一條都有河長負責。
1984年退休后一直自發“管河”“護河”的雷月琴老人,說出心聲:“有了‘河長’帶著干,我們更要積極參與。河黑了,河臟了,城市就會失去原有的靈性和魅力。”
行走在貴州的河流湖泊,一塊塊河(湖)長公示牌是治水的決心和信心,一個個“河長”是榮耀更是責任,他們守護著貴州境內的大小河流。
美不美,看看家鄉水
灣塘河,興義人的“母親河”,它承載著一代又一代興義人的記憶與情結。
今年52歲的早餐店老板楊麗媛住在灣塘河附近,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感觸很深。她說:“以前灣塘河漂浮著很多垃圾,一陣風吹過來,滿鼻子都是臭味,誰還來河邊早餐店吃早餐?”
實行河長制不久,她的顧慮逐漸消除了。離楊麗媛家不遠處的河岸邊,有一塊公示牌,上面詳細寫著所處河段區、鎮、村三級河長的姓名和電話。“這段河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打電話找他們來解決。”現在的楊麗媛專心開早餐店掙錢,生意也做得紅紅火火。
地處長江上游流域的畢節市,近年來大力實施水體保護、生態修復等措施,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有了河長制,被肆意污染的河流變靚了。畢節市大方縣大山鄉光華村老支書羅光賢,2014年有了“河長”頭銜。流過家門口的赤水河支流格里河,過去開礦、炸魚、濫用農藥,被污染得令人心驚。他邀約沿河20多個村支書當上了民間“河長”,制定村規民約,人人扛起管和治的責任。
在“河長”們嚴格監管下,格里河變清亮了,水質明顯好轉。外出打工的村民紛紛歸來,建設家鄉。
一灣碧水向東流
近日,走進貴定縣擺龍河國家濕地公園,清澈的河水倒映著兩岸的青山,蓊郁的樹林顯得此處十分寧靜,不管是長住的村民還是前來游玩的游客,都對這里的環境贊不絕口。
“我就是石板本地人,感覺這條河變化蠻大的,現在青山綠水,河水很干凈,我們有事無事經常來這里玩,來這里看看風景,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在這里觀看風景、拍照,這條河水很清亮。周圍的村民都覺得很舒心,都很滿意的。”沿山鎮石板村村民岑耀權說。
據了解,貴定縣共有河流144條,68條歸入鎮級河(湖)長制范圍,其中有1條省級河流、5條州級河流、15條縣級河流,并按照《貴州省河長巡河制度》規定的頻次和內容開展年度日常巡河。
6月3日,貴州公布了《2019貴州省生態環境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貴州9個中心城市共23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主要河流監測斷面中98.0%達到Ⅲ類及以上水質類別,主要湖(庫)監測垂線中88.0%達到Ⅲ類及以上水質類別,15個出境河流斷面全部達到Ⅲ類及以上水質類別。
河長制的建立,全面推進了貴州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實現了貴州河湖系統和水生態環境的整體持續改善。
滔滔江河流淌著水的傳說,涓涓細流述說著水的故事。
山因水而秀,水因山而美。通過河長制,貴州一大批水體修復了生態,盤活了周邊產業,美化了鄉土家園,一灣灣碧水,正緩緩向東流去。(尚宇杰)